有人问我:我很想要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但无论做多少努力,生活都很难看见起色,生活对我而言常常糟透了,我要如何离开这种无助绝望的感觉呢?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陷入情感关系困境中的人,更多期待改变关系,然而关系又常常很难迅速改变,于是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越期待,越绝望……

当我们感觉变得更糟,现实与期待的距离就变得更遥远。

我们时常很容易忽略一个中心就是:生活和关系变得更好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变得更好了。

而一个人想要自己的感觉更好,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意义感、满足感、身心合一的存在感。

01

意义感:当生活失去了意义支撑,抱怨和不满就会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爱抱怨的人,如果你跟他们近距离地相处一些时间,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被影响,也开始变得消极。

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抱怨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大事小事,只要不满意,都要抱怨一通。

像我出去玩时,导游讲的段子:

有的人自己决定出来旅游,又天天说旅行太累;饭店吃饭,又说饭菜太不合胃口;住宿,又觉得没家里住着舒服;到了景点,又觉得风景不过如此,还浪费了钱,还不如不要出来。

这样的生活,就相当于一个负能量的聚集地,除了抱怨声一茬接一茬,没有任何意义感可言。

实际上,每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怎么可能事事顺心。所有的人,都可能遇上生活的锤炼甚至暴击,是什么让我们可以承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呢?

是意义感。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前段时间,我跟家人外出旅行。

以前孩子尚小,外出都是就近玩玩。这是我第一次带孩子和父母出远门,我和先生,带着两个老人、两个小孩,坐动车、上飞机、下飞机、住酒店、安顿餐食,瞻前顾后,办各种手续,再时不时出点小插曲。

全程我一个人在安排,再加上恰逢经期的疲惫,出门不到半天的时间,我就感觉自己快爆炸了。心想着本来是出来放松放松,怎么这一趟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吃过午饭,把他们一堆人扔在商场,我一个人先回了酒店,我需要一些时间来安顿我自己。

我先接纳了自己的情绪,理解了自己拉大扯小的不容易,也接受了心里对老公帮不上忙的埋怨。

然后,我想到了自己最初要带着老人和孩子出来的初衷:

一是想带父母和孩子坐一次飞机;

二是觉得先生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希望趁还有机会带他们多看看;

三是有父母一起,虽然我需要照顾他们,但在我和先生需要空间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照顾孩子。

再一次跟自己确认了这一趟旅行的意义,我的情绪很快就缓和下来。

等到晚上,当一家人在沙滩上戏水玩耍时,孩子和老人,我和先生,都感觉到了无比的满足。

虽然,接下去的几天,还是屡屡有影响心情的事情发生,但是当我确定了这趟出行意义的时候,就可以忍受那些细枝末节的不满意了。

所以,想要生活更满意,或许并非需要生活格外顺利或十全十美,而是你需要在遇上不满意的时候,更多去确认你当下选择的意义所在。

生活时刻都充满了变数,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很多不能接受的变化,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稳定的意义感。

如果我们每个人是一艘船,生活是波澜起伏的大海,意义感就是船的锚,决定着我们的安全和稳定。

有了意义感的支撑,你才可以在慌乱之中,重新稳定自己的位置,不被现实的波浪带偏方向,跟着陷入情绪的起伏而迷失自我。

02

满足感:缺少体验和仪式感,生活就变得干瘪乏味

有了稳定感,我们再来谈谈满足感。

有的人会觉得满足自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可以把周围的人都照顾得非常好,唯独就是不会满足自己。

如果习惯先满足他人,而忽略自己的需要,那么你可能会时常感到委屈甚至愤怒;这种内心的不平衡,最终只会让他人厌倦和远离。

如果我们对于满足自己、如何生活得更舒服没有意识,我们的感觉位置就会很匮乏,很难有人愿意来满足一个满腹怨气的人。

以前我出去玩很少买东西,从去年开始我跟家人出去,基本上都是走到哪买到哪。

对于旅游业带人购物的猫腻早已耳熟能详,并且我很清楚有些东西其实哪里都能买到,但是却乐此不疲。

无论是去工艺品店买几块钱的小石头,还是吃饭时买鲍鱼酱,还是在坐旅游大巴时买芒果干、爬山时买波罗蜜,还是去免税店买玉镯子和巧克力。

只要是当时确定自己特别喜欢的,我基本上都会买。

对我来说,买东西不仅仅是买东西,那是我体验当下的方式之一,就是更多的参与其中,在特定的情境做特定的事,让我的感觉和当时的情境合二为一。

后来,我发现我婆婆也跟着变了。当她跟我兴奋地展现她是如何缠着公公为她买下一条“奢侈”的花裙子时,那一刻她仿佛是一个18岁的少女。

她说:这不是花钱的问题,钱只是一个数字,我就想给自己留个纪念,每次想到这次旅行都感觉很好。

这句话从一个64岁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太太嘴里说出来,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我也由衷地替她高兴。

后来去少数民族的寨子,我又给她买银镯子,跟上次买的苗银一手戴一只,又给她买了一个好看的编织小包。

在旅行的路上,有一个同团的姑凉一直说我的公婆很好,她说她也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公婆,最后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我们都喜欢宠自己,然后也喜欢宠婆婆。

我一直觉得女性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当女性在家庭里的感觉越来越好时,整个家庭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和谐美满。

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善待自己、满足自己格外重要。

许多时候,真的不是现实条件有多为难自己,而是在很多选择的当下,我们是否会优先考虑到自己很重要,优先去满足自己。

旅行回来,秋天也来了,当我跟老公开始着手工作,张罗孩子上学的琐事时,婆婆也隔三差五给我煲银耳莲子羹、薏米红豆粥,带孩子非常有耐心,出去跟朋友聊天也很开心,还很规律地开始锻炼身体。

看着她开心地生活,很友善地对待自己和孩子,换着花样做着我们都爱吃的饭菜,买我们都爱吃的零食和水果,我也很开心。

这些被满足的体验带来的情绪和情感价值,还远远没有结束,却早已超过最初的投入。

以前我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人,吃穿住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可以非常随意。

后来,有一次我去做艾灸,老师的工作室里有各种好玩的东西,她说这些东西不仅是东西,还带着许多不同地方的记忆。

意思是,生命需要好好珍惜,所以要让自己每天都可以跟美好的感觉在一起。

我突然间恍然大悟。生活是一个连续体,满足会带来心情的舒畅,当你时常在一种好的感受里,又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

当我们可以更多体验生活愉悦和被满足的部分,内心就会有更充盈的空间去创造快乐,这就把生活导向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我并不提倡物化生活,但是如果很多当下的美好感受,可以通过一些小物件和小仪式来启动,并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话,这些藏在生活里的彩蛋,就值得我们一辈子带着好奇心去找寻。

03

存在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生活才能更顺心

去三亚,导游免不了跟我讲到南海观音,也顺着提到佛教的业障。

如果认真体会,业障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

当一个人每做一件违心的事,也就相当于在心里背上了一个包袱。这些包袱,别人看不见,但自己却非常清楚。

为了不让这些包袱被别人看见,我们就会耗费巨大的能量去压抑那些在心里过不去的事情。

时间越长,在我们的承受力有限时,内心会引领我们走向解决之道,就是让痛苦变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很痛苦却感到无比轻松。

很多人生里的困境,不是别人把我们打压下去了,而是自己觉得自己活该受苦,就在潜意识里给了自己一拳。

每个人的好运和困苦,其实在心里早有一本帐。如果我们在违背自己感觉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却不留给自己任何觉察的空间,渴望的好运就很难实现。

因为,违背了自己,你就当自己不存在了。你都觉得自己都不应该存在了,那么你还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很扯淡。

谁都可以忽略过去,但唯独骗不了自己的感觉。

就如文章最开始时提到的,有许多人活得非常理性,会给自己定一些非常好的目标,却一直难以实现。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自己不敢相信、觉得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到今天,很多人在追求外围的东西,比如我要现实的成功、我要赚多少钱、我要关系怎样变得更好,实际上决定这个外在会发生这些积极变化的,恰是内在的要素。

所以,如果希望人生变得更顺利一些,或许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违背自己。再苦再累,再忙再紧急,也不要轻易小瞧自己或者是忽略自己,好好的珍惜自己,重视自己的感觉。

如果你的内心经常涌起一些感觉,那就多点花耐心跟自己在一起,去体验、觉察和反思,尽早让自己潜意识的波动可以被看见。

意义感是日常生活的定海神针,满足感是美好生活的颜料桶,身心合一的存在感是我们一生的运势所在!

生活是容易还是艰难,关键在于,你是追求更好的结果来让自己满意,还是让当下美好的感觉来促成好结果的自然到来。

重视你的感觉,生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好!

(文章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