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公共文化论坛:艺术如何融入城市生活?

图片说明:演讲者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分享各国经验

10月23日报道:今日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承办的“创新公共艺术空间,提升城市文化精神”公共文化论坛在浦西洲际酒店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政府文化决策和管理部门代表,艺术机构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专题研讨和观众问答等活动,以城市规划和艺术节庆为切入点,探讨艺术该如何更好地走近人民,服务社会。

如何让艺术更好地走进人民是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论坛中,演讲者分享了公共文化建设在中、法、英三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解析艺术普及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构建兼具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历史人文深厚积淀的城市精神。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演展部主任阮杰首先介绍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几年来做出的积极尝试。今年艺术节共有46台、94场公益演出,他表示:“要致力于将上海打造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剧院。”法国马赛市文化局局长柯立业(SébastienCavalier)分享了公共文化如何助推马赛成为欧洲文化之都,介绍马赛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马赛市政府对文化机构及文化活动的支持。“我们希望未来在马赛有更多参与性的活动。邀请大家来参加表演、参观展览固然是好,而让大家参与到活动中,成为这个活动本身的创造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时候会更加成功。”英国爱丁堡节庆协会总监朱丽娅·阿莫尔(JuliaAmour)向观众揭秘了盛大的爱丁堡艺术节背后高效完善的运作机制,文化战略计划带来了成效和推动力。

自从200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渐攀升。

而公共文化服务建筑完善后,如何吸引人民参与到艺术空间和艺术活动?上海群众艺术馆馆长萧烨璎以上海群众艺术馆十年来的发展为切入,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要性,并对公共文化的内容,形式,参与者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出群众艺术馆的活动内容应生活化、常态化,辐射各个年龄层的受众。“我们是希望以人来统计,能够真正的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场馆。”丹麦国际儿童戏剧节国际发展总顾问彼得·曼彻(PeterManscher)也从丹麦四月节的角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儿童戏剧教育相结合,富有新意。

2016年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公共文化建设进入了新常态。在面临如何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提高的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链等问题时,寻找他山之石,聆听西方公共文化领域的先驱者们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