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红古区探索智慧农业 “互联网+”销售模式

红古区红古镇薛家村薛家台的百亩菊花种植基地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而在金城红古区也能感受一番古人咏菊者的意境。初冬时节,记者被眼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园美景所陶醉。

近年来,红古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大机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设施农业和专业化生产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做精做出特色产业化经济模式,提振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优化升级,多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红古区探索智慧农业“互联网+”销售模式,转变思路成为积极推进红古区农业发展新出路。

1 发展菊花产业 铺就致富之路

记者走进红古区红古镇薛家村的薛家台的百亩菊花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团锦簇、沁香扑鼻的菊田,当地的菊农正在花丛中忙着采摘菊花,成为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据了解,今年菊花长势喜人,种植基地菊花总产量可观,100亩种植效益达2、3百万元。村书记介绍说“以往这里都是种植常见的蔬菜,经济效益很低,自从改种菊花后,每亩产值大幅度提高,可为菊农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说到这里村支书笑得合不拢嘴。

41岁的河北人郑洪臣是这片菊园的主人,也是其农业开发公司的法人。他曾在浙江和北京做皮草生意,在南方工作时间长了,自己慢慢好上了菊花茶,尤其爱喝南方的杭白菊,在北京工作时,他有幸认识了一名种植和改良菊花的专家,俩人因共同爱好,很快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几年被兰洽会招商引资来兰开始搞农业养殖项目。“由于自己喝茶的爱好,刚开始带着北京专家给的菊花种子,在厂里院里种植了8平方米的菊花地,没想到种植效果还不错,口味非常适合北方人,于是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00亩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菊花。”郑洪臣说,由于当地种的菊花品种不适应种植,为了找到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特意去浙江学习考察,调研之后。她认为,周边的土质和技术更适合种黄菊。100亩新型有机无污染的“高原皇菊”,因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冲泡出来的菊花茶色泽纯正口感香甜。

正在田里摘菊花薛家台农民高英美告诉记者,每年9月是采菊花最繁忙的季节,每天厂里付给每人80元的工钱,男工要100元。数十位采摘工紧张忙碌地将菊花一朵朵手工采摘下来,而这些菊花第一时间将被送到郑洪臣的加工厂进行晾晒、烘干等多道工序,制成包装精美的菊花茶后,马不停蹄地发往市内。由于菊花种植的劳动强度不大,适合妇女、老人参与。郑洪臣定了一个规定,在公司打工的,优先考虑贫困户,尤其是妇女和老年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每到需要菊花栽种、除草、采菊的气节,村民就会自发地背上背篓、手拿镰刀去菊花种植基地。

薛家台发展菊花种植是红古区转型发展农业的一个缩影。郑洪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百亩高原黄菊茶园,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预计可达1000亩,要把“兰州第一茶”做出名堂。兰州以前没有茶的历史,现在周围很多村民都来这里学习高原黄菊茶的种植技术,我们未来打造的就是兰州的第一“茶园”,眼看着菊花收益鼓起了自家的“钱袋子”还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马家台是红古区红古镇旋子村的一个自然村,是该区正在开发建设的47个坪台之一。马家台上有45户农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近年来马家台的坪台地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最长已有13年树龄的6600亩核桃树覆盖整个山台坪地,生产的核桃以个大、皮薄、肉厚、味鲜著称,成为马家台最叫响的金子招牌;种植的郁金香、金红宝小甜瓜在甘、青两省久负盛名;熟透了的小甜瓜,放在房里满屋飘香,那个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西瓜皮薄瓤鲜沙甜;种植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番瓜,引进的新疆大枣种植面积已达29亩。马家台现已是红古区乃至我市著名的砂地核桃、旱砂瓜种植基地。马家台上的精细蔬菜、瓜果以“富硒”、天然有机、绿色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