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码产品,许多家长应该都是又爱又恨,因为自己生活中完全少不了它,甚至本身还是个重度使用者,但是却会担心幼小的孩子过早接触,而对身心发展和视力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适健复健科诊所副院长&职能治疗师张旭铠(阿铠老师)谈到,其实历年来一些高科技产品的问世,像是电话、电视、电脑等,都和现在数码产品的出现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比如电话出现了之后,家长就会担心小孩讲太久,或是青少年爱跟异性朋友聊天,可能就会限制孩子讲电话;而电视出现了,自然就是担心小孩看太久,不写功课,还会近视,于是又限制小孩看电视;接下来是电脑,怕孩子使用过度、沉迷网路,又限制小孩用电脑…然而电话、电视、电脑使用至今,要说真正带给孩子的危害,其实并没有家长想像中的那么严重,而且只要规范得宜,还能当做孩子学习成长的助力。

至于近几年兴起的手机、平板等数码,家长也总是怕孩子玩上瘾变成小小低头族,不过数码已经是现代社会极为普遍的辅助用品,阿铠老师认为爸妈不用太过担心,也不需一味的禁止孩子使用,事实上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家长若能适当的、正确的给予,其实可以帮助孩子提早认识这些「日常工具」的便利性,也能更早融入科技社会的生活。

幼儿适度玩数码的分龄建议

那么数码产品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才是适当正确的呢?以下阿铠老师特别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出不同的使用规范与建议:

1.2岁前—由父母操作,不由孩子主动使用

如果以手机来说,除了主要的通讯、上网功能外,还有一个很简单的使用,就是音乐播放。所以从孩子仍是小宝宝的时候,爸妈就可以利用数码来让孩子接触音乐,或是安抚孩子,而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接触数码的第一步。

到了孩子1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伸出小手指来滑动萤幕。阿铠老师谈到在临床治疗上有一部分要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就是会利用平板让孩子用手指去触控。不过在孩子未满2岁前,依然建议不主动让小孩使用数码,而是由爸妈来准备好音乐或短片(如卡通影片、儿童教学影片、儿童节目等)内容,来播放给孩子听或看,只要掌控好时间和原则,对孩子的学习其实是有助益的。

美国小儿科学会使用数码最新建议

根据美国小儿科学会公布的最新建议指南,原订2岁以下幼儿不应接触任何数码产品,目前则更新为只要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下,数码产品对幼童并不会有所危害,并建议家长若要让孩子接触数位内容,应选择高品质的节目,并陪同观赏,从旁协助孩子理解播放内容。

美国小儿科学会并建议2岁到5岁孩童每天花在萤幕前的时间(包括看电视、玩手机、使用电脑或平板等有萤幕的数码),应限制在1小时之内。而最重要的是,家长应教导孩子如何将数位媒体作为一种可发挥创造力、与别人联系、和学习新知的工具。

2.2~3岁—可让孩子使用但父母需全程陪伴

至于2岁~3岁之间,可以开放让孩子使用数码,但是父母一定要全程陪伴,而且要一边操作给孩子看一边讲解,让孩子了解正确使用数码的方法。家长务必要知道孩子利用数码做了什么,而不是把手机平板直接交给小孩,就让他自己随便用。而时间当然也要掌控好,绝不能让孩子过度使用。

3.3~4岁—孩子可自行操作由父母指定的内容

3岁~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操作平板或手机,但是内容需由父母指定好,不能离开父母控制的范围。比如由父母筛选过的游戏,或是优质的短片等。另外要注意的是,每一段使用时间建议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孩子的视力还没有完全发育良好,必须要有适度的休息,最好操作10分钟便休息10分钟,使用和休息应有同等相应的时间。

4.4岁~5岁—亲子共同制定使用规范

到了孩子4、5岁,每次使用数码的时间最多可到20分钟,或是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讨论制定出使用的规范。比如有些家长觉得20分钟还是太长,不妨把时间再缩短一些,或是多分成几段。因为目前其实尚未有文献能够明确指出孩子究竟能使用多久,家长只要将重点放在陪伴孩子一起使用,指定孩子的使用内容,以及规范好相应的休息时间,避免孩子过度沉迷,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5大原则引导孩子正确使用

了解了幼儿在上述4个年龄阶段该如何适当使用数码后,阿铠老师另也提出了5大原则供爸妈参考:

1.即使玩数码也要有亲子互动

人是群居的动物,孩子的脑袋,也是被设计为「透过与人的互动来学习」,所以即使让孩子玩数码,也一定要让他持续与人互动,尤其是家长的陪伴和引导。

举例来说,当孩子吵着要玩手机的时候,如果爸妈只是敷衍的说:「好啦,给你玩啦~」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任意的玩,这绝对是错误的方式。家长应该先找到适合孩子的游戏,然后跟孩子说:「你看~我一直没办法过这关,你帮我过好不好?」如此可以让孩子有个目标,而且是由家长设定的,他如果成功过关了,一定会先跑来拿给父母看,表示达成任务,爸妈也不妨适时的称赞:「哇!你好棒喔!」如此孩子玩手机的动机,将会转为为了达成爸妈设定的目标,并得到爸妈的赞赏,就不会一头栽进虚拟的世界而沉迷其中,同时也维持了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2.为数位内容赋予教学意义

不少家长可能会特别去找教育类的App给孩子玩,但是有些拼图、着色、拼字或数学等App,对孩子来说可能并不好玩,甚至会觉得无聊。因此阿铠老师建议,要给孩子使用的App,大人最好自己先试用过,而且真的觉得好玩再给孩子,孩子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进而得到学习的契机。

像是大人也很爱玩的愤怒鸟、CandyCrush、滚珠、赛车等游戏,一方面可以教孩子怎么玩、陪伴孩子一起玩,一方面爸妈也可自行赋予每个游戏不同的教学意义。譬如愤怒鸟其实和物理学、力学有关,CandyCrush和滚珠则是颜色配对游戏,而赛车可以练习左右空间感和方向感,都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而且学得更多、更快。

更进阶的甚至可以变化游戏软体本身的玩法,比如阿铠老师会和孩子一起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但是会预先把子弹用完,改为让孩子寻找爸爸位置的捉迷藏游戏,非但不会有暴力问题,还能训练孩子对空间方位的辨认,并留下难忘的亲子回忆。不过前提是爸妈依然需注意「互动陪伴」和「掌控时间」的重要性,以免孩子数码上瘾。

3.将数位内容应用于现实世界

此外,为了避免孩子过度沉迷数码游戏,爸妈除了教导孩子了解数位内容外,也应该帮助孩子将学到的相关讯息应用在现实世界中。

比如孩子喜欢玩堆积木的App游戏,在玩了一段时间之后,父母也可以拿出真的积木和孩子一起玩;喜欢玩愤怒鸟,亲子便不妨一起找些小球,画上愤怒鸟的眼睛嘴巴,再加上真正的弹弓发射,或是自由创作其他的玩法;喜欢看唱游短片,看完后就实际来唱唱跳跳一番;喜欢看宝可梦卡通,亲子也可以一起来寻找卡通里画了哪些动物,并讨论动物们的习性。

所以,父母要把数码的内容化为实际的操作,如此一来,孩子的心思虽然可能还停留在游戏App或卡通影片里,但因为整个是有延续性的,他会比较愿意转移至现实的做法,甚至发展出更多和父母或朋友同乐、分享的方式。

4.以身作则—设身处地、订定规则

曾经有个小朋友被妈妈制止不能再看电视,该去写功课了,然后没多久爸爸下班回家,又把电视打开来看,小朋友就问妈妈:「为什么爸爸可以看电视?」相信基于「以身作则」的观念,许多家长的做法,应该都会要求这位爸爸也一起配合不要看电视。但是阿铠老师指出,这其实不是「以身作则」,只是「齐头式的假平等」,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这样的结果,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进步的动力,认为就算以后自己变成爸爸,也还是一样不能看电视!

阿铠老师进一步表示,这个案例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妈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爸爸可以看电视的真实原因。如:「因为爸爸工作努力赚钱,电视是爸爸买的,而且爸爸下班很累了想休息看个电视。不过爸爸也不会看太久,等一下还是有别的事要做。就像你刚回家时,妈妈也有让你看电视,但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必须去把你的功课完成。」

如此「设身处地,订定规则」,才是「以身作则」的教养真义,孩子会知道经过努力之后,便可以换来看电视或玩数码的时间与权利,而不是全家都一起不能看也不能玩。同时每个人的身分和状况是有差异的,大人有大人的规则,小孩也有小孩的规则,让孩子理解差异中的弹性,也更能增强孩子追求目标的动机。

5.掌控时间作息并定义功能

不过,虽然爸妈可以让孩子了解大人和小孩对于数码的使用规范是有差异的,但爸妈首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使用数码的时间,不可流于双重标准,甚至本身就是沉迷其中的数码控。

同时家长也需注意,孩子绝不能因为使用数码而影响吃饭、睡觉、和运动等日常作息,因为营养、睡眠与活动对于幼儿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在从事这些日常作息时保持专注。

阿铠老师建议,若是3岁以上的幼儿,不妨可以订定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直到晚餐前,是能够玩手机的时段。而晚餐过后直到睡前,则可规划为全家共同阅读的时段,或是进行积木、拼图、绘画等实体活动。所以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若全家都有明确的共识与规范,就无需担心孩子会过度沉迷数码。

此外,对于「玩手机」的定义也须和孩子分辨清楚,比如若爸妈在晚餐时间「接电话」,是否也要归类在「玩手机」的范畴,或者是属于手机的「必要功能」而非玩乐性质,不妨全家先讨论协调好,以免实际使用时造成孩子的混淆与误解。

玩数码也能「抬头」!

阿铠老师提到,数码产品的功能其实很多,除了上网、玩游戏、看影片、听音乐之外,对于大人来说,行事历和即时翻译等功能也是很好用的。同时手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拍照!所以让孩子使用数码,爸妈并不用侷限在玩游戏等功能,让孩子利用手机拍出他眼中的世界,爸妈不但能借此更了解孩子的角度与想法,而且不知不觉中,使用手机拍照常常需要「抬头」取景,孩子也将不再是「小小低头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