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中国歌剧的现状

丁:诚如您刚才所说,我们国家歌剧的根基比较浅,到现在也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您能不能再就目前我国的歌剧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呢?廖:我觉得有利的通过改革开放方面很多。如通过我们几代音乐家的努力,现在民众慢慢地对古典音乐、对歌剧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少领导同志也很喜欢,这对歌剧艺术会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文化导向上会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包容性很强,所有的文化只要到中国这块土壤上都会找到生长的空间,它的枝叶都会很茂盛的。从1995、96年开始,上海的歌剧市场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有了上海大剧院,歌剧环境比以前更好。以前要想演个歌剧,连地方都找不着。这也就是早期为什么张建一、高曼华、罗魏都要到国外去的原因之一。我们不利的方面,主要是人才的匮乏。虽然电视上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很多晚会,但说句老实话,我们对歌剧的了解,包括很多专业的歌唱演员对歌剧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非常充分的。比如国际上对歌剧的操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跟世界歌剧格局融合到一起,我们很多人心里并不是很有数的。所以,我觉得人才的参差不齐是我们歌剧事业比较受制约的一个很大的因素。这不能只是怪观众不懂。观众他们懂得,只是不好意思说,他们说不懂是给你面子。记得很清楚,以前我还在做学生的时候去看《图兰朵》,说实在的,当时看完之后心里非常难过。剧场里面没有几个人。舞台上的演员、乐队演奏者加起来比观众还多。当时我还只是大三,心里凉透了。我问自己:歌剧事业就这样,我们学它会有前途吗?早些时候,周小燕歌剧中心是当时唯一的票能够卖得比较好的演唱单位,演过《弄臣》《乡村骑士》,还有《原野》。到1995年,上海歌剧院开始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开始引进新的机制——用原文唱。本来一直是用中文唱的,当时改用原文唱以为观众听不懂。那是1995年上半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用原文唱,这是第一次,从国外请来演员,用国外的布景。大家担心,这样行吗?结果一演,演了三场,场场爆满。我们用原文唱,观众反而好好的。为什么?因为演员水平进步了,演艺质量提高了,所以大家都喜欢。以后就是《蝙蝠》《卡门》,还有《浮士德》《乡村骑士》,一部戏接一部戏。再到后来,我们开始直接引进国外的,像意大利歌剧院的《阿依达》,苏黎世歌剧院的《魔笛》,俄罗斯歌剧院的《黑桃皇后》,等等,只要是水平高的,观众都喜欢,都满场满座。连我在上海大剧院演的两场独唱音乐会,2000年做过一次,2001年又做过一次,两次的准备时间都非常短促,特别是2000年那次,从宣传到演出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前面还要排练,可是到演出那天中场休息的时候,还有人在外边要票,场子里全满。所以,我觉得观众是想看高质量高水准的演出。如果我们能够在尽短的时间里让我们的歌唱演员尽快成长起来,让大家在音乐的观念上有所改变,不要只是为了唱声音,多有点音乐的内涵在里边,多有几种风格,大家把这些掌握得非常好,我想歌剧市场在中国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大的。而且目前歌剧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大机遇,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也想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建设成国际大都市。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居住更佳、环境更美、人们的生活水准更高,还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怎么样,是不是也达到世界城市的标准。我们和纽约比较一下,它每年的歌剧季,有个春季演出,有个秋季演出,一共演了多少歌剧;伦敦每年有多少戏;巴黎每年有多少戏。我们上海到2010年每年能够奉献多少台高水准高质量的歌剧,或者古典音乐的音乐会,给我们的上海市民。世博会对上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机遇,来的人多,各国的都有,有游客,有工作人员,要想让上海尽量融入世界行列的城市里去,还得有多少外国人在这儿,每年除了有些西方的歌剧之外,我们还有多少中国的歌剧在这里上演。

我刚才说了演唱人才的匮乏,其实其他方面的人才也不足。我们不要全是外面拿来的,包括我们的歌剧导演、舞美、艺术指导、钢琴伴奏,等等。这几年我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国外演出。从演出的经验看,国外跟我都是今年签明年、后年的合同,他们只把谱子给我,下一次到他们那里去排练时,他们会认为你一定是全部都已经准备好了。你一来,没有什么对不起,就是可以合成了。比如我去美国演出,我一去,没有说还给你点时间和钢琴伴奏合一合,没有的事,大家一来就合成了。有几天音乐合成排练,然后就开始排戏了。像去年我去美国密西根演出,时间更短,连音乐排练都没有,直接就上戏了。我们一部戏,连排练带合成、演出就一个月,其实前面的排练只有半个月时间,而我们国内演一部歌剧,照很多演出的经验看,两个月排音乐,两个月在舞台上滚,弄一部戏得半年,至少也得三、四个月,像这样的速度是跟不上的。国外为什么能够那么快?一是他们的歌唱演员本身素质比较高,对音乐很熟悉;另一点是他们有大量的艺术指导。这些艺术指导简直精通各个方面,就像我们京剧里面的琴师,每一句讲的什么每个人唱的什么是什么音乐风格,他全懂。所以,他有很多学生。要是有哪个学生哪一句接不上,就先跑去请他来教,这就不像我们这么苦,一切全都是自己在弄啊弄,最多一找个老师帮你,他们是到语言老师那里抠语言,到钢琴伴奏那里做一下音乐上的准备,到导演那里准备表演。他们各方面都准备好了,所以合成也就简单、容易。所以,我们现在缺的除了演唱的,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叫LanguageCoach、MusicCoach、StageDirector,这些我们都很缺。国外的音乐学院,其实分得很细,MusicCoach就是MusicCoach,LanguageCoach就是LanguageCoach,VocalCoach就是VocalCoach,而我们现在对声乐老师的要求比国外要全面,又要教视唱练耳,又要教节奏训练,又要教语言训练,还要教舞台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压力很大。当然,这两年我们音乐学院也开始在做些改革。比如从评分标准来说,要告诉学生你的语言可以得多少分,你的舞台表现可以得多少分,你的音乐风格可以得多少分,你的台风可以得多少分。我们一步一步开始在做,尽量跟国际接轨,像江主席以前给我们学校的题词写的那样:办国际一流音乐学院,创国际先进水平。要办世界一流学校,创国际先进水平,要知道什么是一流,什么是先进水平,要知道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先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的音乐学院,现在的改革是第一步,然后剧团的改革是第二步,一步一步地纳入国际轨道。今年我们破天荒地开始排整部歌剧,5月20号在上海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会推出我们声乐系的整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现在正在排。我们声乐系现在也开始和上海歌剧院合作,用他们的乐队、他们的舞美设计,导演是从香港语言学院请来的,我们的学生排戏,明年我们还可能再排另外一部戏。我们还希望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请他们来做舞美设计,再请歌剧院来和我们一起合作,或者用我们自己学院的学生乐队、合唱队,用我们自己的演员,还可能会从外边再请一点人进来,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歌剧氛围,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歌剧,做歌剧的步骤应该是怎么样,包括国外怎么催场子,什么时候拿谱子,什么时候“啪!”该你上去,必须要懂得。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我们尽量让歌剧市场的操作正常化,让它更professional,让学生知道做歌剧的每一军步骤是怎么来的。要想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从这些地方开始,哪怕是从最细小的一个细节开始做起,这样,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的艺术家。

丁:现在我们国家的歌剧院团和可以培养歌剧演员的院校有哪些?廖:光说音乐学院,现在有9所音乐院校,北京的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的上海音乐学院,还有天津、四川、武汉、西安、沈阳、广州的音乐学院,另外有一些师大,也有培养歌剧演员的音乐系。歌剧院更多,几乎每个省都有歌舞剧院。有很多地方歌剧院团基本上以发展我们中国的歌剧为主,有些剧院可能还没有演出过西洋音乐、西方歌剧。我只能说我们有实力,有很好的前景,但要说中国歌剧究竟在世界上排在怎样的位置,很难说。

丁: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周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中国的歌唱人才在国外参加比赛的时候竟然不逊色于人家,但是在文化底蕴方面还有欠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廖:因为歌剧艺术属于西方文化,我们现在参加国外声乐比赛一般都是演唱西方的作品。西方文化跟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些歌剧演员,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会说:老师,这个歌我会唱,那个歌我会唱,我还要学吗?我就告诉他们,会唱和唱好有着天壤之别。比如你唱个作品,不要说唱整部歌剧,就唱个咏叹调,像周老师以前要求我那样,在上课时,最起码能用原文,而不是用中文说出这是什么歌剧。还有作曲家是谁,剧本的作者是谁,整个歌剧在说什么,你唱的这一段在歌剧里边是第几幕、第几场,是在什么情况下出来的?你要唱这个人物,比如我们唱《游吟诗人》,你应该知道《游吟诗人》的历史,那时候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是怎么样,这是西班牙十七世纪的时候,为什么当时会产生这么血腥的场面,像巫婆都被烧死?因为当时这些都属于异教的表现,只有了解了它的文化背景之后,你才会比较准确来反映当时的情况。比如我们表现宋朝的、清朝的,我们必须了解那些时代的历史是怎么样。但我们是学人家的,所以要看很多书,像我自己现在要唱一部戏,我一定要把人家的东西弄透了,我才敢去唱。你说你都没有弄透,你唱什么呀?记得我去参加多明戈歌剧比赛,给多明戈留下印象特别深,因为我们一起要合乐队的时候,他看到了我的谱子,他就觉得这个孩子太用功了,因为我谱子上密密麻麻地全写满了,他说你写了什么我当然看不懂,但是我知道你为演唱这个曲子花的心血实在是太多了。确实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歌唱演员、艺术家们能少一点浮躁,静下心来,要想进入世界市场,你要了解人家的文化,哪怕不能全部了解,但你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要做一个好的艺术家,要看你怎么要求自己。当然这也要从学校里慢慢开始培养。

丁:这里是不是也有我们自身体制本身的问题。例如现在有些院校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学生往往文化基础比较差,因为我们只要他们在专项上出成绩,文化知识程度不高。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很难做到高质量、高水准。廖:一方面是你说的那样,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不论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还是艺术工作者都太急功近利了,恨不得明天就变成廖昌永,后天就变成多明戈,大后天就天下无敌。要意识到你要天下无敌,就要静下心来把这些东西都研究透。你说的文化知识偏低是对的。技巧我们都可以达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那就是比文化底蕴。谁的文化底蕴高,谁就能更上一层楼。谁对人家的文化了解得多,谁就再上一层楼。

丁:怎么才能把艺术技巧和文化素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呢?廖:我们这些年已经非常重视了。现在学生的文化水平比以前高多了。但我觉得现在主要还是要收心。现在有文化了,但是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又太多了。这是需要我们中国歌剧界及其他关心、爱护这一艺术瑰宝的人士,都来关注并加以解决的。